5月1日,一份由國際組織牽頭編制的《藥物警戒(PV)領域人工智能(AI)最佳實踐框架》草案即將發布,引發行業關注。媒體報道,該框架由國際醫藥科學組織理事會(CIOMS)牽頭制定,旨在為AI在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的開發和應用提供原則性指導。

藥物警戒與人工智能
CIOMS表示,AI技術雖有望為藥物安全監測帶來革命性改進,但其快速演進也伴隨著諸多風險,亟需建立“以風險為導向”的監管和治理體系。
CIOMS工作組指出,這份報告并非具體的技術指南,而是為臨床試驗、生產和上市后監測等環節提供一套通用原則和良好實踐框架。總體而言,國際社會正逐步形成共識:在推動AI助力醫藥創新的同時,應堅持數據可靠、算法可信、人機協同的原則,確保AI的開發、驗證和應用全程透明可控。
隨著大規模計算和數據分析能力的提升,人工智能在藥物研發、生產和監管各環節的應用日益廣泛。
在研發端,AI輔助分子設計、候選藥物篩選與優化、藥物再定位等技術日趨成熟,能夠加快靶點發現和化合物優化的速度;
在臨床階段,AI被用于試驗設計、受試者招募、數據質量監控和遠程隨訪等,使試驗更具靈活性和包容性;
在生產和質控環節,AI可用于預測設備維護、優化工藝參數及自動化檢測,提高生產效率和一致性。
據醫藥行業報告統計,2023年全球AI制藥公司融資前10強總額約15.3億美元,同比增長65%,而多家跨國藥企也紛紛與AI技術公司建立合作,覆蓋從靶點識別到臨床數據管理等多個研發環節。
可以說,全球制藥行業已進入“AI加速”時代:大數據、機器學習和生成式AI等工具正被廣泛試水,以期提升藥物發現效率、降低研發成本并優化患者療效評估。在此背景下,人工智能在藥物警戒領域的應用也成了一個重要話題。
藥物警戒AI最佳實踐建議:CIOMS框架及背景
2022年初,CIOMS第十四工作組正式成立,專注于AI在藥物安全監測領域的應用研究和規范制定。
在此背景下,該工作組歷時近三年,調研了AI在藥物警戒(pharmacovigilance,PV)中的應用前景及風險,并于2025年5月發布了公開征求意見的草案報告。CIOMS報告指出,AI技術在臨床試驗數據、真實世界證據(RWD)、醫學文獻以及社交媒體等多源數據的安全信號監測中具有巨大潛力,但也面臨數據質量不均、算法偏差、可解釋性差等挑戰。
為此,報告提出了一系列原則性指導和良好實踐,包括風險評估和管理、算法驗證與可解釋性、數據治理與隱私保護、人員培訓與多學科協作等。
CIOMS強調,所有AI項目都應當建立“可信度評估計劃”(credibility assessment plan),在明確使用場景的基礎上,逐步驗證模型的性能和安全性。例如,FDA在2024年6月啟動的“新興藥物安全技術項目”(Emerging Drug Safety Technology Program,EDSTP)就倡導監管機構與業界共享AI經驗,并推動將研究成果納入未來法規制定。此外,CIOMS報告還呼吁持續的人機協同:即使在自動化程度很高的系統中,也要保證關鍵決策有合格的專業人員復核,以避免“黑箱”輸出導致的合規和倫理風險。
可見,國際組織對AI在藥物警戒領域的落地發展持審慎支持態度:一方面承認其加速不良事件識別的潛力,另一方面要求通過風險分類和分級監管來保證藥品安全。正如CIOMS所言:“AI的應用可能對PV帶來變革,但如何安全、負責任地開發、驗證和部署AI,需要監管政策不斷完善和多方共同參與”。

制藥行業AI應用現狀與趨勢
當下,制藥企業與研發機構正在加速將AI技術嵌入藥物生命周期全流程。
從靶點發現與藥物設計到臨床試驗運營再到生產質控,AI的身影無處不在。以研發端為例,生成式AI可以在分子層面“生成”新化合物結構,加速小分子和生物藥的先導篩選;深度學習算法則能基于歷史數據預測候選藥物的ADMET(吸收、分布、代謝、排泄和毒性)特性,幫助早期篩除不良化合物,提高命中率。有統計顯示,2023年全球AI制藥公司前十名融資總額約15.3億美元,比2022年增長65%,其中重點投資領域包括利用AI設計蛋白藥物、mRNA疫苗、基因編輯和非編碼RNA療法等前沿方向。
在臨床研究方面,AI同樣扮演重要角色。美國FDA藥物中心(CDER)研究人員指出,AI可用于大規模數據分析,輔助評估藥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。例如,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,AI系統能夠從電子病歷、醫學影像和患者自報數據中自動提取不良事件信號,甚至提前發現需要監管關注的安全隱患。此外,AI還被應用于優化臨床試驗設計,如選用更具代表性的入組標準和隨機化方案;在去中心化臨床試驗(DCT)中,AI可以實時監控患者數據,提高依從性和數據質量。FDA專家也強調,在推動這些創新時,應始終關注患者安全和結果可靠性這“兩大支柱”,并在必要時設置人類復核關卡確保AI判斷符合實際。
在藥品生產和質量管理環節,AI助力同樣顯著。例如,基于機器視覺的AI系統可全程監測無菌生產線的填充過程,高效發現微小污染風險;在環境監測中,AI通過圖像識別技術精準計數和判斷微生物菌落情況,避免人工疏漏。在復雜的生物制劑和細胞基因治療生產中,AI可優化工藝參數、預防設備故障,實現批量生產的規模化和穩定性。然而,學界和業界也提醒:制造環節的AI應用需嚴格遵守GMP(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),并通過監管檢查驗證其可靠性與合規性,否則可能因數據偏差或系統故障而帶來質量隱患。
總體而言,全球制藥產業對于AI技術的應用熱情高漲:從頂層研究資金到具體試點項目,多國科研機構和企業都在探索AI創新帶來的機遇。但同時,這一領域也出現了如數據孤島、算法偏見、可解釋性不足等共性難題,需要政策和標準加以引導和規范。
AI風險研判
業內人士指出,盡管AI帶來顛覆性的效率提升,但也存在不可忽視的潛在風險,需予以防范。
數據偏差、模型過擬合、算法漏洞等均可能導致藥品安全信號被誤判或遺漏。正如WHO首席科學家所言:“只有開發者、監管者和使用者共同識別并對AI相關風險進行全面管理,AI技術才能真正改善醫療健康”。業界普遍建議:在AI項目啟動前,應進行充分的跨學科評估和風險測試。CIOMS報告也提到,應制定“可信度評估計劃”,并在開發周期內反復驗證AI系統,以確保其適用性和穩健性。

專家建議加強數據質量與安全保障。高質量、去標識化的臨床和真實世界數據對于訓練可靠模型至關重要,但隱私法規(如GDPR、HIPAA)和數據共享壁壘往往限制了數據流通。部分意見認為,應建立安全的健康大數據平臺或沙盒環境,在嚴格保護個人隱私的同時,為AI研發提供充足的訓練樣本。此外,國際合作也被看好:通過多邊組織(如CIOMS、ICH)或行業聯盟共享AI驗證案例和最佳實踐,有助于形成共識并降低重復投入。
參考資料:CIOMS《藥物安全監測領域AI報告(征求意見稿)》
https://cioms.ch/wp-content/uploads/2022/05/CIOMS-WG-XIV_Draft-report-for-Public-Consultation_1May2025-1.pdf