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來源:蒲公英Ouryao
2025年5月6日,美國FDA宣布,將擴大對美國海外藥品生產廠進行無預先通知的這一“突襲”式檢查方式,涵蓋食品、關鍵藥品等出口美國的醫療產品。
FDA局長馬卡里(Marty Makary)表示,美國海外生產商長期以來享有“雙重標準”——在檢查前得到提前通知,而美國本土生產商則無任何預警:“這一格局今天終結”。
FDA新聞稿強調,此舉的目的是讓美國海外企業與國內企業接受同等嚴格的監管,并依托此前在印度和中國試點的無預告檢查項目,全面提升海外監管力度。

政策背景
這一監管調整與特朗普總統于2025年5月簽署的行政令密切相關。
特朗普5月5日的行政令指出,美國國內藥廠設施建設面臨FDA突擊檢查等多重監管壁壘,使新設施建設耗時5至10年難以接受;相比之下,海外生產商檢查頻次更低。為恢復美國藥品供應鏈安全,行政令要求FDA在90天內制定方案,完善對向美國供貨的海外藥廠的風險評估和檢查制度,包括在法律允許范圍內對美國海外生產商提高檢查費率,并向公眾披露各國年度檢查數量。
換言之,新行政令不僅致力于精簡美國國內審查流程,更明確要加大對海外設施的現場監管和透明度。

早在2022年底通過的2023財年撥款法案中,就已包含相關安排。該法案第3615條規定設立試點項目,要求FDA“增加對美國海外藥品生產企業的突襲式監督檢查”,并評估其與美國國內檢查的差異。此舉意味著,國會層面也認識到長期存在的監管不平衡,鼓勵FDA試水“突襲式”海外檢查。2024年美國國會對FDA海外監管的質疑不斷。
能源商務委員會主席卡西·羅杰斯(Cathy McMorris Rodgers)在聽證會上批評FDA:“海外檢查本就一直名存實亡,在疫情之前就存在問題,疫情期間幾乎停擺,到現在進展也很有限”。她指出,“實際上我們對國內企業要求要嚴格得多,對海外企業卻放寬了……我們需要一個鼓勵國內生產的公平競爭環境”。美國政府問責局(GAO)也多次報告指出,由于資源有限,FDA過往往會提前幾周通知海外檢查對象,使對方有時間臨時“打掃門面”,難以見到設施的日常真實狀況。

政策演進邏輯
綜合來看,此次政策調整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。
藥品全球化趨勢下,美國對外依賴程度日益提高:GAO報告顯示,超過50%的美國藥品生產由海外企業承擔,尤其是中國和印度生產商占據了關鍵原料供應的主導地位。疫情以來,FDA海外檢查嚴重滯后。分析發現,近兩千家應巡廠曾逾期未接受例行檢查。國會授權、撥款支持及行業安全事件疊加發力,共同推動了監管方向調整。
2023年國會明確授權,突襲式檢查試點項目開始實施,并要求持續評估效果。2024年多起藥品質量事故也引發擔憂:例如,2023年印度阿默達巴德市INTAS公司生產的眼藥水被檢出攜帶超耐藥細菌,引發80余名美國患者感染,其中4人死亡。這些事件凸顯了對海外生產安全的長期隱憂,也加大了美國加強海外監管的社會和政治壓力。

特朗普行政令和新撥款法案的邏輯是一致的:通過加快國內生產商審批和供應鏈本土化減輕對外依賴,同時對外資深度審查以保障質量。這一政策演進可視為美國應對全球化挑戰的綜合策略。在此背景下,FDA當前的改革方向——把美國國內常用的突擊檢查模式推廣到海外——正是其長期積累問題的直接回應。
美國監管專家普遍認為,更嚴格的海外監管對保障藥品安全至關重要。杜克大學教授大衛·里德利(David Ridley)警告:“仿制藥廠面臨降本壓力,一些生產商會犧牲質量。如果不檢查,我們只有在悲劇發生后才知道問題”。美國FDA助理專員邁克爾·羅杰斯(Michael Rogers)則強調,FDA全球監管檢查是確保進入美國市場產品“安全、可靠”的“金標準”。FDA局長馬卡里也表示,面對有限的人力資源,機構將縮短每次檢查時間,實現“更快進入、更快退出”,從而用相同人員完成更多檢查。這表明監管層既認識到加強檢查的重要性,也在尋求提高效率以克服人力不足的問題。
與此同時,也有聲音提醒可能的挑戰。一些行業分析認為,大規模海外突擊檢查需要投入大量資源:FDA海外辦事處和檢查員數量有限,地緣與語言文化差異也可能影響檢查效率。另外,此舉可能引發國際摩擦——例如中印兩國若認為檢查過于嚴苛,可能會進行外交交涉。不過FDA及白宮均表示,此次行動是落實長期監管策略、無意針對特定國家,其核心目的是從根本上提升全球藥品質量和供應鏈安全。
中印企業影響首當其沖
根據美國《聯邦食品、藥品與化妝品法案》,任何向美國市場供應藥品的工廠都必須在FDA注冊并接受監管。
FDA的檢查主要分為三類:上市前檢查(pre-approval)、上市后常規監督檢查(surveillance)、以及針對出現安全或質量問題時的有因檢查(for-cause)。
在常規監督檢查中,FDA采用風險評估模式(Site Selection Model)優先審查潛在風險最高的生產商。傳統上,美國境內的檢查通常是突擊進行,只有特殊項目才會預先通知;海外檢查過去多以預約方式進行。

新政意味著,FDA將把國內的檢查模式移植到海外。也就是說,未來對許多海外生產商的例行監督檢查將無需預先通報。按照FDA規定,若檢驗中發現嚴重違規,可通過下達進口警示(禁止該廠產品進入美國)或召回產品來保護患者。
此外,2012年生效的法案明確:任何拖延、拒絕接受FDA檢查的美國海外生產商,其所有藥品都將被視為“摻假”,無法合法進口。FDA強調,所有檢查都嚴格以科學標準進行,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,都需符合同樣的質量規范。此次政策調整等同于強調全球藥品審查的無縫銜接——讓每一件進入美國家庭的藥品,都經過同等嚴謹的審查程序。
新政實施后,全球醫藥供應鏈格局可能發生變化。對中國和印度這樣的主要藥品生產國而言,FDA的監管力度升級無疑帶來更嚴格的審查要求。這兩個國家生產了美國市場所需大量仿制藥原料,美國對其依賴度極高。
數據顯示,超過半數的美國藥品生產外包給海外廠家,國會聽證會指出中印合計制造了接近70%的美國仿制藥活性成分(API)。因此,中印藥企將成為首當其沖的檢查對象。
以印度為例,INTAS制藥廠事件已引發美國監管層高度關注。FDA在宣布新政時也明確提到印度和中國已有無預告檢查試點,未來預期更多類似行動。
對中國而言,監管行動和案例日益增多:2024年,FDA曾對天津市一家中成藥生產企業下發警告函,稱該廠限制并拒絕接受FDA檢查,其生產的藥品依法被認定為“摻假”;2025年2月,FDA再次對四川一家API制造企業提出警告,指出其在原料檢測等質量管理方面存在嚴重偏差。

可以預見,新政的落實可能促使中印生產商提高質量合規投入,以應對更頻繁且無預警的檢查。反過來,這可能使部分低成本供應商的競爭優勢受到挑戰,潛在導致藥品成本上升或供應重組。
參考資料:FDA官網新聞稿,美國白宮行政令,2023年聯邦撥款法案,媒體報道及專業分析等。
https://www.fda.gov/news-events/press-announcements/fda-announces-expanded-use-unannounced-inspections-foreign-manufacturing-facilities?utm_medium=email&utm_source=govdelivery
https://www.whitehouse.gov/presidential-actions/2025/05/regulatory-relief-to-promote-domestic-production-of-critical-medicines/
https://www.whitehouse.gov/fact-sheets/2025/05/fact-sheet-president-donald-j-trump-announces-actions-to-reduce-regulatory-barriers-to-domestic-pharmaceutical-manufacturing/#:https://www.raps.org:text=The%20Order%20directs%20the%20U.S.,provide%20early%20support%20before%20facilities
https://www.raps.org/news-and-articles/news-articles/2025/5/fda-to-expand-unannounced-foreign-inspections-afte